贬值陷阱


在贬值陷阱中差不多所有的历史文献包括上述几种主要的理论,解释货币贬值国际收支效应失灵时几乎都有一个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货币,即只有本国与外国、本币与外币,本币贬值即是外币升值。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全球有200来个经济体。出于主权的考虑,几乎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货币,因此,一种货币面对的不是一种外币而是多种外币,外国也是一个集合概念、一个国家的外国,同时也是它国的外国,每个国家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而不是分割的国际市场,况且出口市场也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进口国还会设置很多进口限制措施。国家之间仅存在贸易伙伴关系,还存在出口竞争。
为简便起见,假设某一商品的国际市场只有 a、b两个供应国即出口国为出口竞争关系,其他国家均为需求国即进口国,a、b各占市场份额50%,首先,a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为改善其逆差状况,采用货币贬值政策,a国的货币贬值有效。增加了出口,而扩大的份额正是b国丧失的份额。b国不甘心份额的减少。也采取贬值措施、争回失去的份额,由此开始产生一轮又一轮恶性贬值竞争,形成贬值陷阱,以下模型应能形象地说明贬值政策的无效性。
首先,从单个国家来看,a、b两国的每一轮货币贬值都是有效的,第一轮贬值中,a国货币贬值10%,市场份额由50%增加到75%,出口需求弹性2.5(2.5=25%/10%),b国的贬值同样也是有效的, b国货币贬值10%后市场份额由剩下的25%恢复到50%,弹性也是2.5,第二轮贬值同样具有弹性,且同样有效,如此可以循环往复。
其次,从总体而言,贬值却是无效的,因为,经过两轮甚至多轮贬值,市场份额又回到初始状态,仍然是50%对50%。再深入的结论是,这种贬值对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无效,它实际上会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并通过联动效应、恶化所有参与恶性贬值竞争国的国际收支。经过两轮贬值后,两种货币的汇率比初始期均贬值19% (19%=100%-90%x90%),而市场份额却保持不变,即出口量保持不变,意味着两个国家的出口收入均下降19%,这种从单独一次来看贬值有效,而从总体来看贬值无效的现象,借用凯恩斯的“陷阱”一词,称之为“贬值陷阱”。
贬值陷阱是一个怪圈,因为从每一轮贬值来看,好似效果都很明显,刺激了各国运用货币贬值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的偏好,而将效果不明显归咎于贬值力度不够,从而更加大幅度贬值。然而,这种货币贬值的结果却使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是无效的,而且连带其他国家同陷国际收支失衡泥潭。
在分析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时,传统理论中认为存在“了曲线效应”,认为货币贬值政策在短期内是无效的.但在长期却是有效的,通过对“贬值陷阱”的分析,结论正好与此相反,在现代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除非贬值能导致国际市场规模的扩大,比如超过贬值形成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产生替代效应,进口国的消费者会减少对本国生产的其他消费品消费,而增加对进口商品的消费,从而扩大国际市场规模,否则,货币贬值政策只在短期内(甚至极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无效。即使出现替代效应,又会引起进出口国的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战,导致进出口国经济关系以至政治关系的恶化,也难以形成好的效果。
上文就是对贬值陷阱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