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多理论


投资过多,即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则相对不足来解释危机,投资过多理论最先始于俄国的Μ.И.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65~1919)和德国的A.施皮特霍夫(1873~1957)。
其后的主要代表者有瑞典G.卡塞尔(1866~1945)和K.维克塞尔(1851~1926)。英国A.C.庇古和D.H.罗伯逊(1890~196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著作中用多种原因来解释危机,投资过多也是原因之一。投资过多论者一般根据经济周期的如下事实,即固定资本的生产在高涨阶段有很大增加,在萧条阶段减缩很多,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经济周期各阶段则变动不多。他们一般把经济高涨的动因,归结为新技术的发明,新市场的开拓以及萧条阶段利率很低。至于危机的产生,据认为是由于高涨阶段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或供给过多。所谓生产资料的供给过多,可看做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后者则可看做是由于储蓄不足,而储蓄不足则可看做是消费过多。所以这种理论又可称为资本短缺理论或消费过多理论。
消费不足论是以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为前提的,投资过多论(资本短缺或消费过多)的经济周期理论则是以充分就业为隐含的前提的。根据对引起投资原因解释的不同,投资过度理论又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货币引起了投资过度,称为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另一派则认为是新发明、新市场开辟等非货币因素引起了投资过度,称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上文就是对投资过多理论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