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瓶颈的路径选择


依据制度瓶颈的形成机理及制度内核与制度成本间的关系,制度瓶颈的治理需要从不同类型的制度瓶颈入手,分供给与需求的三种可能来分别进行。突破“制度瓶颈“的基本路径可以理解为:“干预制度内核——调整制度成本或调整制度内核结构——控制供给需求——促进供求竞争均衡。”基于上述基本路径,在具体实施中,需要从低均衡向高均衡演进、非均衡向均衡演进两个方面来考虑“制度瓶颈”的突破,即对“均衡型”和“失衡型”制度瓶颈进行突破。
1、“均衡型”制度瓶颈的突破。
“均衡型”制度瓶颈主要表现为某一制度成本所产生的均衡水平低于正常的均衡水平。这种情形下,供给等于需求,即不需要改变制度成本,而需要通过调整制度成本的结构方式来实现供求均衡水平的提高。调整制度成本结构的总原则是国家约束度、产权比例和契约完备度三者均衡发展,其于制度成本中相互制衡。因此需要调整降低优势内核比例,提高劣势内核的比例。包括对国家约束度导致的均衡型、产权比例导致的均衡型、契约完备度导致的均衡型以及三内核中任何两内核共同导致的均衡型的制度瓶颈的突破。如国家约束度低导致的均衡型是在制度成本既定的情形下,国家约束度较低,导致其所占成本比重较大,从而需要产权比重及契约完备度较高,这样的制度结构就会导致供求者双方缺乏供求的动力,而成本中的一部分以收益的形式被国家力量的代理人所取得。这样就需要提高国家约束度,降低契约完备度和产权比例,供求双方均会提高其参与竞争性均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竞争性均衡。
2、“失衡型”制度瓶颈的突破。
①S<D时的“部分失衡”型。这种情形下需要提高制度成本,从而增加供给,降低需求,逐步实现供求的充分竞争性均衡。同时注意不需要调整制度内核的结构方式。②S<D时的“全部失衡”型。此时需要提高制度成本,即降低产权比例、降低国家约束度、降低信息完备度,同时还要调整制度内核结构,提高其均衡度。对于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颈”中的上升部分,要对制度内核的结构做出速调,对于内核主导部分进行实际控制能力的弱化,假定此时产权占主导地位,则需要降低产权比例对供求竞争性均衡的影响力,如降低产权比例,同时提高国家约束度,从而迅速扼止其上升的势头,促其出现向下的拐点。对于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颈”中的下降部分,要对制度内核结构做出缓调,如提高产权中的使用权的比例,降低所有权的比例等等。对于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负瓶颈”中的上升部分,主要是进行制度内核结构的缓调,沿着原来轨迹调整内核均衡水平,对于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负瓶颈”中的下降部分,则需要进行制度内核结构的速调,改变内核结构“头重脚轻”的情况。③S>D时的“部分失衡”型。这种情形下需要降低制度成本,从而降低供给,增加需求,逐步实现供求的充分竞争均衡。同样地,此时不需要调整制度内核的结构方式。④S>D时的“全部失衡”型。此时需要降低制度成本,即提高产权比例、提高国家约束度、提高信息完备度,同时还要调整制度内核结构,提高其均衡度。对于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颈”中的上升部分,要对制度内核的结构做出缓调,使制度内核结构保持原有运行趋势,对于其中的“高速率非均衡正瓶颈”中的下降部分,要对制度内核结构做出速调,改变原有的内核要素在制度内核中的比重。对于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负瓶颈”中的上升部分,主要是进行制度内核结构的速调,改变内核结构“头重脚轻”的情况,如调整产权和国家在制度成本中的权重。对于其中的“低速率非均衡负瓶颈”中的下降部分,主要是进行制度内核结构的缓调,保证制度内核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于你的投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如果对你的投资有所帮助,请点赞鼓励。关于更多的股票投资信息,欢迎大家关注点掌财经!谢谢你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