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率的形成


在资金市场彻底开放,对利率的管理基本解除,把资金真正当作商品买卖的情况下,利率是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所决定。资金紧张,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资金宽松,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降。
反过来,利率又能影响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促进资金供求趋向平衡当资金供大于求,市场资金多余,利率下降时,资金供给者的利息减少,能促使一部分原打算投向资金市场的货币转用于其他方面,例如,用于增加消费,囤积能够保值的商品,扩大本企业的生产与业务经营,使市场资金的供给量减少。
同时,由于利率降低,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用于新建企业或扩大原有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规模,利息负担减轻,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筹资者增多,对资金的需求增加。这就可能使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逐渐趋于平衡。反过来,如果市场上的资金求大于供,比较紧张,利率上涨时,则会引起一系列相反的经济活动。即人们从各方面挤出来一些资金投向市场,以获取较多的利息收入;同时因筹集资金成本提高,运用这种资金,可能获得的利润减少,而尽可能少从市场筹资,使资金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缓和下来。
我国资金市场开放不久,尚没有真正形成由资金供需状况决定的利率,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实际上是以银行利率为基础,即按略高于银行利率的原则由资金市场管理部门制定。市场利率略高于银行利率,是因为到市场上筹资的单位的信用大部分不及银行。
需要提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市场同国外市场联系非常密切,带有一定程度的国际性。资本市场利率较高,就能吸引来国外投资,增加国内资本供应量,如美国在本世纪80 年代前期实行的高利率政策,就从国外吸引了大量资金,反过来,一国利率较低,不仅来本国投资的外国人减少,而且本国的一部分资本也可能转到国外,使国内的资本供给量减少。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的增减弹性很大,利率对资本市场的调节作用比较显著。而我国由于企业的企业化程度不够高,人们利息观念比较弱,利息对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相对小些。然而近些年多次提高储蓄存款利率,每次均带来储畜存款明显上升和提高贷款利率时引起企业强烈反响的事实,说明我国利率对资金供求状况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影响,低估这些影响是不妥的。
上文就是对市场利率的形成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