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指银行综合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并运用最佳判断,根据贷款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论证。贷款分类管理是贷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对信贷资产定期进行审查,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息的实际能力和其他综合信息,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按照不同标准将贷款分为不同类别,便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4月21日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自200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简称五级分类。五级分类的定义如下:
(1)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或指借款人财务状况正常,还款来源稳定,担保人资信情况良好的贷款。
(2)关注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或指贷款通常具有保障但存在着潜在的弱点,如财务趋势弱化,偿还来源不稳定,贷款被挪用等。又如转期过多的贷款,有部分还款的逾期贷款及贷款虽未到期但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的贷款。
(3)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人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或指没有得到债务人现有完好财富和偿债能力保障的贷款。如没有保障单位,债务过重,财务状况削弱,现金流量不足支付贷款本息等。
(4)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会造成较大损失。
(5)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从银行角度看已经没有意义将其作为银行资产在账面保留的贷款。
上文就是对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