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是我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提出来的。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使扩大内需由短期的经济政策上升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自此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和保持了近几年的良好的增长势头。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有较大的回落,为了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当前正确认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仍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国内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1.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市场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提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潜藏着世界级的需求增量。虽然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仅占世界的5%,人均GDP世界排名在130位左右,但人口多、潜在和持续上升的需求大,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2.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大。但差别大、不平衡,既是发展的障碍,也是增长的空问。尤其是处于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急需开拓的农村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打开了广阔天地。
3.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O%,商品和劳务出口已占GDP的4O%以上,而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只有30%左右;日本在以前高速增长时期也只有35%左右。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降低过度对外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国家防范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
(二)民间投资乏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现阶段我国投资的增长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增发国债来支撑,社会投资主体积极性并未完全调动起来,投资主体对国债的依赖性依然较大。增发国债和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在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投资只是在少数省份起作用较大。例如:2000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分别增长7%和8.6%,但仍比国有经济投资低5.1个和3.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主导推动投资增长的状况表明,社会投资还没有足够力量来代替国债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
(三)消费回升不太稳定,起主导作用的消费热点还没有真正形成近几年虽然出现了旅游热,IT产品和网络消费热、教育消费热等新的消费亮点,但这些只是局部性的非主导型消费热点,真正能够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如汽车销售、住房消费和电子通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还没有形成。
(四)农村市场需求尚未完全启动确切的说,我国农村市场尚未从根本上启动。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收入增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下降。从短期看,农民增收的前景并不乐观。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制约农村市场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在短期内也是难以消除的。
(五)外需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前几年出口的高增长中,出口退税率提高和外部经济环境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10%以上,再提高几乎不太可能。
其次,美国经济减速将对中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对国际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其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并使整体出口出现回落。而且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和贸易赤字、经济危机压力的形势下,美国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实施包括反倾销在内的种种措施,中国商品在美国的贸易环境恶化。
再次,从亚太地区看,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复苏后激烈的竞争。而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日本经济,近年来仍无起色,据估计短期复苏无望。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一部分民众及刚上台的新政府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上文就是对扩大内需的必要性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