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流动性滞存的方法


消除由流动性滞存带来的通货紧缩,有治本与治标两种方法。
治本法就是从造成此次流动性滞存及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出发,因势利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的经济安全感;
健全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大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使之既无损于效率又不至于妨碍社会消费的增长;
完善市场体系,活化市场主体,强化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但可以把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性与程度降至最低,对已发生的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也有满意的效果。
治标法就是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常与流动性滞存相伴,所以,在通货紧缩时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遇到以下问题:
(1)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这一信贷渠道,难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货币供应量;
(2)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滞存起来,只有一部分在当期购买商品和劳务;
(3)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会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这些都使货币政策效果减弱。
若此时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由政府向商业银行和居民发行国债,把滞存的货币量变为政府的国债收入,再通过政府支出,使之变为即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国债,发出基础货币,可实现增加货币发行和增加总需求的目标。
即是说,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货紧缩时,居民消费倾向较小,财政乘数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不会十分显著。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会遇到时滞,财政债务负担加重,使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等问题。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标本兼治。在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作用,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公众增强经济安全感,为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为减轻流动性滞存提供一个信心和心理基础。
上文就是对缓解流动性滞存的方法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