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


流动性滞存与商品过剩、资本过剩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流动性滞存必然导致商品过剩(商品相对过剩,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而资本过剩(资金滞存于银行,形成巨额银行存差)则是流动性滞存的重要表现,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过剩,它们都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特点有关,是市场经济现象。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1)按要素分配,或按贡献分配,贡献大小由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评价;(2)个人面向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市场,对自己的经济行为及后果负责。这两个特点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了市场经济特有的在生产和供给上的动力、压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们导致人们之间的收人差距,决定了人们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以及自我保障的心态和行为,而收人差距、趋避风险和个人自我保障恰是产生流动性滞存和由之导致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就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体制特点决定的。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对于准确理解通货紧缩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等词汇中的“通货”一词,一直被理解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代经济学金融学教科书中的“货币供给量”。如今,到了消除这一误解的时候了。
按流动性滞存分析方法,货币供给量M可分为两部分:(1)被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Mp;(2)滞存于家庭(窖藏)、企业(窑藏)和银行(存差)的部分M=Mp+Mr,真正的通货是Mp而不是Mr.“通货”中的“通”字,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而,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无论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还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是由通货(Mp)的过少或过多造成的。至于通货(Mp)何以过少或过多,则有其具体的体制、政策、预期等方面的原因。
对通货一词新理解的关键在于:第一,“通”是动词,是使商品流通顺畅、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意思。通货就是有此功能的货币量。
第二,广义货币供应量峡分为购买货币量Mp与滞存货币量Mr两部分,Mp才是真正的通货。
在流动性滞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公式应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流动性滞存率。
流动性滞存率可为正或为负,在公式中前两个因素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随流动性滞存率的变动而变动。
上文就是对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