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双碳”目标下,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增量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我国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持续优化电力结构的过程中,仍需要煤炭煤电的有力支撑。预计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后,燃煤发电装机规模仍需保持3亿至4亿千瓦,年耗煤量3.9 亿吨~6.4亿吨。
2021年煤炭产运需数据
我国生产原煤40.7亿吨,比上年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去年,我国累计进口煤炭3.2321亿吨,同比增长6.6%;其中,进口炼焦煤5470万吨,同比下降24.6%,进口动力煤(包含褐煤)2.69亿吨,同比增长6.0%。去年,全国累计出口煤炭260万吨,同比下降18.4%。
我国北方沿海港口合计完成煤炭吞吐量8.15亿吨,同比增加6900万吨。其中,环渤海港口发运煤炭7.52亿吨,同比增加5800万吨。去年,大秦线累计完成货物运量4.21亿吨,同比增长3.96%。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完成煤炭运量3.64亿吨,国家能源集团新朔铁路发运货物1.60亿吨,同比增长14%。
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总产量均超越了10亿吨大关,分别达到了11.93和10.39亿吨,陕西产量7亿吨。去年,国家能源集团完成煤炭产量5.7亿吨,同比增长8.3%;煤炭销量完成7.7亿吨,同比增长8.8%。晋能控股集团生产煤炭3.8亿吨。陕煤运销集团销售自产煤2.08亿吨,同比增长7.32%;其中,自产煤铁路运量达1.04亿吨,同比增长10.81%。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离不开煤炭。“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
一、依托多能互补,建设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能源基地
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煤炭企业具备主动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可以充分发挥煤矿区优势,以煤电为核心,与太阳能发电、风电协同发展,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将煤矿区建设成为地面-井下一体化的风、光、电、热、气多元协同的综合能源基地。
二、依托技术革新,向高质量高技术产业发展
“双碳”目标下,煤炭产量将回归合理规模,未来将有更多煤矿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和设备,着力建设碳中和示范矿区引领工程,开展余热、余压、节水、节材等综合利用节能项目,持续优化煤炭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系统性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逐步将煤矿开采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升级,打造采掘智能化、井下无人化、地面无煤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煤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聚焦“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生态治理”的产业方向。
三、依托生态修复,打造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未来亟需开展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链。数据显示,我国煤矿塌陷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公里,井下空间体积超过156亿立方米,空间利用潜力巨大。当前矿井空间初步开发,仅包括建设地面光伏电站、井下博览馆等,未来可利用矿井空间发展可再生能源、现代农业、现代医疗等。
预计到2030年,我国关闭或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可利用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愈发紧缺。因而利用采矿沉陷区进行光伏电站建设,把光伏发电和矿山生态治理相结合,既能解决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又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看到这里,相信您已经了解“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分析了。想要学习更多投资知识,欢迎关注点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