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论通货紧缩


凯恩斯在通货紧缩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管通货紧缩后来怎么发展、演变,始终是以凯恩斯论通货紧缩为一定基础的。下文就是对这部分的简单理论介绍。
图片:凯恩斯像
继马克思之后,联系货币政策来讨论通货紧缩问题的是凯恩斯。他于1923年在《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中分析了1914年到1923年英国物价水平的变动,指出:“从1914年到1923年间,所有国家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也就是说,相对于可购买的物品而言,支出货币的供给出现了极大的扩张。从1920年起,重新恢复对其金融局势控制的那些国家,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通货膨胀,因而过分缩减了其货币供给,于是又尝到了通货紧缩的苦果。”他认为,通货紧缩将使社会生产活动陷于低落。指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害……两者对财富的生产也同样会产生影响,前者具有过度刺激的作用,而后者具有阻碍作用,在这一点上,通货紧缩更具危害性。”而通货紧缩之所以会使社会生产活动陷于低落,是因为通货紧缩的再分配效应不利于生产者。由于生产者的生产资金大部分是借来的,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生产者停止经营,减少借款,把自己的实物资产变为通货,比辛苦经营劳作更有益。
凯恩斯在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通货紧缩现象的分析,更多使用的是就业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这样的术语,通过对30年代大危机的精辟分析,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论断,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治理的对策自然就是扩张有效需求,而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通货紧缩时期,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扩张有效需求。
凯恩斯论通货紧缩不是最早的理论,但是是我们学习了解通货紧缩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内容。喜欢这些金融小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干货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