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


我们会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决定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是当下比较适用的很好的办法。但是在早期,经济学家们对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逻辑分析为主。本文就主要是马克思对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分析。
图片来源:网络
马克思认为,经济系统由两大部类构成,第1部类生产生产资料或资本品,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或消费品。在这里,“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作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在社会资本再生产公式中,资本所有者或资本家作出剩余价值的分配决策与其投资、储蓄和消费的决策是合一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两大部类间进行交换的产出的价值必须相等,而且产生这一交换的彼此间的需求也必须相等。为达到这一点,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马克思假定,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中的工人和资本家的支出函数都是既定的,即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没有储蓄与投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1。而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中工人的支出函数既定,边际消费倾向仍为1,但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投资(即追加资本),一部分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马克思进一步假定,在第1部类经营的资本家的支出行为取决于第1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了保持均衡,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的投资与消费行为取决于第1部类能为第Ⅱ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多少资本品。同时,马克思假定,剩余价值必须完全花完,没有闲置部分。所以,一旦积累或投资的份额固定下来,消费的份额就会自动地被决定,从而任何不足的总需求都被排除在该假说之外。
可见,在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中,剩余价值的实现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形式上看,与工人的消费没有直接关系,它完全取决于资本家的有效需求;反过来,有效需求的规模又决定着剩余价值实现的大小、工资与剩余价值问分配的比例。在均衡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量与实现量是一致的。从剩余价值的实现角度看,有效需求的大小由资本家的投资和消费决策决定。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实现量主要取决于资本家的投资决策,而投资又取决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但马克思没有遵循这个思路去解决有效需求问题,而是从剩余价值的生产出发,去分析有效需求的决定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需求“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互相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因而也就是,第一是由全部剩余价值和工资的比率决定的,第二是由剩余价值所分成的不同部分(利润、利息、地租、赋税等等)的比率决定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实现量取决于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越多,剩余价值的实现量就越多。
上文就是马克思对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比较详细的分析。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后续还会有更多实用的金融类小文章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