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


我国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的历史轨迹,表现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78年: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建国初,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工业,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化市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94%,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所以,采取大规模向内地推行工业化模式,以求均衡发展,均衡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评价:
1、比较优势判断。在1978年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大前提下,我国区域产业布局在本质上不具有依据比较优势布局的特征,资本和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地区间的贸易方式以计划和调拔为主。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因此,我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同时,这种又 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地方工业自成体系,违背比较优势原则的政策,造成了我国工业体系“遍地开花”
2、公平与效率取舍。改革前我国政府对空间公平的追求基于对效率的提高,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展,表现为近30年时间全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缓乃至停滞状态,而表面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在扭曲的产业结构和绩效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
二、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1978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产业布局政策都倾向于东部。
(一)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积极的影响
1、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较转变后,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
2、根据各地域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
东部地带的12个省、市、区经济发达,工业结构偏向于加工工业,较轻工业比重较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度较高。中部九个省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原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较突出。西部九个省区,区内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较差,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结构以采掘业为特色。
3、一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劳动作用增强,形成了工业密集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
(二)非均衡产业布局的负面影响
1、地区经济差距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1980~1992年群间,中部同东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由31.2%扩大到了43.1%,西部同东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43.8%扩大到50.5%。
2、区域经济磨擦,地区封锁日趋强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财税实行“分灶吃饭”和分权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中的地方政府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区际关系开始按市场规则行事,由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磨擦,使区域经济形成经济活跃经济紊乱并存的局面。
3、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在利润动机的诱导下,各地区纷纷加速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忽视基础产业,从而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 在加工工业上,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和设备,有条件发展深加工和高技术产业的发达地区未能较快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新兴产业,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固守原有的一般加工水平,产业升级换代缓慢。而一些设备技术差的落后地区限制原材料流出,自搞加工,刻意追求高附加值,又往往依靠外汇进口原器件来支撑耐用消费品加工工业。结果是资源产区和加工地区的产业结构从不同的起点出发,走向趋同。这种不合理的趋同,直接产生以下不利后果:
一是区域分工弱化,分工利益减弱;
二是布局中重复引进,浪费现象严重;
三是产业间的空间组织缺乏专业化协作,企业规模在低效率基础上趋向小型化及空间分布均衡化,造成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双重损失。
4、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从比较利益理论和非均衡理论出发,给基础好的地区某些政策倾斜优惠是应该的可行的。但是必须把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结合起来,着力培训地区增长点和产业增长点。我国在产业布局实践中对东部进行了全面倾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
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学习更多财经炒股知识,欢迎关注点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