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政策理论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政策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此之前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F.Liszt)发表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历史的角度对各国的经济与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特别对比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与海外扩张政策,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与产业扶植政策,提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提出并实施产业政策且卓有成效的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遭失败,战后日本经济危机重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本政府面临着恢复经济的考验。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与产业合理化政策,日本成功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产业重建与经济复兴的目的。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振兴并迅速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主要是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和发展序列,确定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经济措施扶植战略产业成长,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由于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日本经济在2O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越来越引起各国实业界与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编写其14个成员国有关产业政策的系列研究报告,使产业政策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当时日本经济学界为了给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小宫隆太郎的《日本的产业政策》、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论》、宫泽健一的《产业经济学》等。日本学者将以往的西方产业经济理论高度概括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编撰出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命名的著作,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学习更多财经炒股知识,欢迎关注点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