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理论的基本论题


到目前为止, 产业政策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 对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 产业政策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还很年轻, 一般都偏重于经验研究和实例论证。特别是从日本, 德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等一些成功范例的分析研究中寻找规律, 进行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般认为, 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构成整个产业政策理论的两大主要部分,其中结构理论是核心。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论题是, 发达国家如何保持本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领先地位,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赶超目标, 以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数量扩张,而且还体现为以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为标志的质量提高, 因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各产业部门相同产值增长速度之和。在供求结构等因素的作用下,产业之间的产值增长速度必然会出现差异, 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增长较快, 与此相对的产业增长较慢, 个别产业甚至会出现萎缩。由于前一类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各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扩大, 从而使产业结构逐步向高效益方向演进。很明显, 经济增长速度同产业结构转换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经济增长速度(同收入增长成正比)为结构转换提供了市场和社会需求条件}结构转换(以质量和效益提高为特征)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结构性的扩张效果。因此,在政策上可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来调整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合理转换,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各部门比例关系的调整还要考虑近期和远期,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的选择。能否恰如其分地选择产业发展优先顺序, 成为后进国家能否实现赶超目标的关键之一,这也是全部结构理论和结构政策研究的核心课题。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论题是, 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 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增加产出, 扩大有效供给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涉及到生产要素如何合理地、有效地组织, 企业的组织结构如何调整, 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积极性如何发挥等产业组织问题。由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的结构(即产业组织)是否合理,就成为上述课题能否解决的关键。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表明, 保护有效竞争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是政府调节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使产业组织趋向合理亿的两大法宝。与此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包括反垄断法, 中小企业保护法,促进企业联合政策等等。
此外, 从产业角度考察的供给理论, 其基本论题是供给如何创造和引导需求, 特别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供给创造和引导需求, 可以从技术进步发展新产品和改变价格结构引导需求两个方面来论证。无论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考察, 还是从当前的现实看,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进步, 都可以直接创造出需求。例如,电子工业的产生,创造出了大量现代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供给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政府给予的鼓励优惠政策来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 引起商品价格下跌和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对市场需求起导向作用, 需求结构可能因此而发生变化。根据产业结构转换动因原理, 这种导向起良性循环作用,可以加快产业结构的演进步伐。
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学习更多财经炒股知识,欢迎关注点掌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