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财富的二重性


为什么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出色地解决了财富的来源这一问题呢?这与他将社会财富视为具有二重性的劳动产品密切相关。关于社会财富问题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它到底是一种使用价值,还是一种价值?下文就是对社会财富的二重性的整理说明。
一种观点认为,财富是一种使用价值,如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马尔萨斯等人的观点。如果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就是财富,那末空气、阳光和水不也是社会财富吗?进一步问,既然财富就是使用价值,为什么在商品经济下人们总是追求货币、金银,即交换价值呢?
于是第二种观点出来说话了:社会财富是交换价值,这是重商主义者观点。如果价值就是人们追求的财富,它能吃穿还是能住行呢?而且在经济实践中,人们发现,从货币出发追求货币,并不能使一个国家致富。这样,人类的思维又回到了对使用价值的思考上。首先是重农学派,它大声疾呼财富就是农业纯产品。尽管在反对价值即财富的斗争中重农主义得胜了,但在理论的发展中,它最终让位于下述观点:认为社会财富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斯密就持此观点。斯密未曾发现劳动的二重性,只是将财富分为价值财富和物质财富;这样,他事实上是将社会财富关联的两个方面害裂开来,并使之独立化。显然,这是二元论的财富观。马克思辩证地将社会财富理解为一个统一体的二重性物。既然财富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劳动产品,那末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形式。例如,马克思将财富在资本主义下的具体形式资本,既理解为物,又理解为资本关系的物化形式。就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财富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来对待的。
社会财富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一定经济关系下的劳动产品,它无疑要加上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一社会形式;同时它又毕竟是物,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社会财富这一二重性质,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关键。经济学界向来忽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而酿成对财富二重性理解上的两种片面倾向。一种倾向是,忽视社会财富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形式,而将其过分地视为物。由此引起理论上的后果是,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由经济关系演变成工艺学、经营学、单纯的致富学。另一种倾向相反,是忽略社会财富的使用价值这一内容。马克思曾指出:“在所有的所有制形态里面,财富都是以物的形象出现的,不管那是些实物,或者是通过那处于个人之外偶然与个人同时并存的实物而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忽略社会财富的内容,必然导致人们只抓所谓人与人的关系,而忽视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具体生产。
上文就是对社会财富的二重性的简要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后续小编还会为大家送上更多的实用类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