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业务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下文就是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简单说明。
1.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是中央银行影响金融市场状况的有效手段。当经济出现萧条,金融市场上资金比较匮乏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实质是注入一笔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新增准备金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企业的放款,其结果必然是信用规模的扩大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反之,在金融市场货币过多,通货膨胀抬头时,中央银行可以出售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使商业银行减少或收回贷款,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减少,从而使通货膨胀势头得到控制,经济趋于稳定。
2.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直接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会改变利率水平,这是一种间接影响。但实际上,公开市场业务还具有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能力,当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会使证券的需求额上升,从而推动有价证券上涨,利率则下降。由于利率下降对借款和消费的刺激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扩张政策的实现。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证券,可以直接改变社会公众对不同期限证券的需求额,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这种作用是其它政策工具所不具备的。
3.与再贴现率政策相辅而行。
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率政策的配合使用,往往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例如,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因拥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的融通,使货币政策难以奏效。此时若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业务相佐,在市场上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然减少,紧缩目标得以实现。由于两者相互配合比使用单一的工具效果更为显著,许多国家都十分注意它们的相互配合运用。
上文就是对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后续小编还会为大家送上更多的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