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是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的继续,是资本流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基础的说明。
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前提。马克思根据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同时,又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从价值上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这三部分价值是同每个生产部门、每一企业、每一产品的价值组成相一致的。
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和每部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创立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重要前提。
2、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和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相比,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含剩余价值运动;不仅包含生产消费,而且包含生活消费;不仅包含资本流通,而且包含一般商品流通。因而,在单个资本再生产运动中,作为外部条件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即狭义的流通过程中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可以假定它们顺利而正常地实现。但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中,这些条件,却由外部条件转化为内部因素,成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必须解决资本家如何和从哪里取得生产资料,工人和资本家如何和从哪里取得消费资料,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物质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实现问题。而这两方面的关系,又是以实物替换为基础。从简单再生产来看,就是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如何替换上,已消耗掉的消费资料如何替换上。在进行实物替换时,价值组成的各个部分也必须相应地得到补偿。只有实物上和价值上都得到替换和补偿,简单再生产才能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
第一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去和第二部类相交换,必须有一部分转化为积累。这样剩余价值即M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M/X代表);一部分用作积累(即M-M/X)。而积累又必须按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不变资本(以ΔC代表);一部分作为追加可变资本(以ΔV代表)。由于M有一部分留作本部类的积累,不能再和第二部类去交换,所以Ⅰ(V+M)<ⅡC。同样,第二部类要进行扩大再生产,M也必须分为M/X、ΔC、ΔV三部分,留作本部类积累的可变资本部分也不能去和第一部类相交换,所以Ⅱ(C+M-M/X)>Ⅰ(V+M/X)。这两个公式正是表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要有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这个物质基础。
上文就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础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