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下文就是对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的简单说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其中生产场所扩大意味着资源消耗的增加;生产资料则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要提高生产资料效率,就必须有素质更高的劳动者(包括科技和管理人员)来研发、掌握和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内涵扩大再生产就是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在不增加乃至减少消耗的同时增加财富的产出。
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只有当外延扩大再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从内涵方面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出路。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初期,外延扩大再生产具有历史必然性;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经济规模充分扩张,资源约束日益严重,就必须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在现实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通常结合在一起,其中某一种方式可以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外延扩大再生产,也有内涵扩大再生产,总体上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提出并反复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还没有完全走上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据计算,1978—2002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3%,其中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贡献占68%,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贡献仅占32%。1980—2004年,我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大约增长了6倍,而钢、铜、铝和煤的消耗分别增长了 8.8倍、4.7倍、16.5倍和2.2倍,土地、矿产和水等资源的扩大消耗潜力已经基本耗尽,有些资源还出现过度消耗和透支现象。
我国经济发展所以长期未能走上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是因为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包括历史因素、技术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已基本耗尽,今后发展的出路是内涵扩大再生产。为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传统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对生产资料中的原材料实行一次性或单一利用,造成浪费和污染。在不改变资源一次性利用方式的条件下提高效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尽可能实现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应当把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方法。
上文就是对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