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的产生和发展


预算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上看,国家预算是将财政收支活动记载在收支分类表中,以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下文就是对国家预算的产生和发展的简单说明。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国家则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奴隶制国家的出现,随之也产生了财政收支活动,但当时的国家财政与王室收支没有严格分开;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类似预算的财政管理制度,但由于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王室支用无度,横征暴敛,****,不受约束,国家财政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收支计划。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逐渐地要求限制封建帝皇的无限财政,监督国家财政收支。
这场斗争最初集中在课*权上,随后逐渐发展到资金支配权,并最终要求取消封建贵族对财政的控制和享有的特权,要求国家财政收支应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迫使封建帝皇承认了资产阶级的部分权利,同意由政府每年制定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文件,将财政收支作事先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报告,并由议会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报告,并由议会审批,以形成国家财政收支文件。
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清末宪政改良时期,参酌中西制度,从外国引进的。1889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变法,推行新政时,才真正提出“**财政,筹办预算”;1907年颁布“**财政章程”;‘1910年宣统皇帝又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同时公布了“统一国库章程”,并逐渐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财政预算;1956年社会主义发行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预算也随之建立。
上文就是对国家预算的产生和发展的简单说明,对这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小编,后续还会为大家送上更多类似的小短文。